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习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讲话醍醐灌顶 精准点透当年修渠人展现的伟大精神

习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讲话醍醐灌顶

精准点透当年修渠人展现的伟大精神

作者:贾清吉

  (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郝江华推荐)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为改变当地“十年九旱,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党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支持下,从太行山腰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

  这条“红旗渠”自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极大地吸引了国人的眼球,震撼了全世界友好人士的心灵,成为人类社会为争取美好生活,不认命,不服输,向命运抗争,向大自然宣战的典范。

  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的文明成果,产生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如绵延中国东西,屹立千年的“万里长城”伟大防御工程,展示了中华民族守望和平,坚韧不屈,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如贯通中国南北,连通五大水系,全长三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务实协作的伟大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把“大运河”视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经络,把“万里长城”当作民族不屈的筋骨和脊梁。

  “红旗渠”这一世纪工程,豪无疑问已载入了中华民族创业发展的伟大历史史册。那么,红旗渠工程给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又能增添些什么精神财富呢?

  2023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几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从延安来到河南安阳考察“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在考察过程中,总书记先后几次做了重要指示: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总书记此番讲话在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社会热议:

  当年参加过修建“红旗渠”的民工们老泪纵横,激动不已。他们说,习总书记的话一下子就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当年我们是20郎当岁,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把浑身的劲全用到了修渠上。总书记讲我们不信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让人感觉到真像当年的我们,这才是当年真实的林县人。

  当年曾经参加组织领导修建“红旗渠”,今天仍然健在的大小领导和他们的后代们,对习总书记指出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的评说,特别对总书记强调“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的这个大前提深有感触。他们说(听父辈说),那个年代党组织号召什么?党委研究决定做什么?群众就信什么,就坚决的去干什么,真的是一呼百应!领导带头,谁都不愿当群众的尾巴;重活、险活党员都冲在前头;施工条件差,民工们吃不好,睡不实,没有人说三道四。党的威望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至高无上。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别说跨省引水修这么大的一道渠,就是在本县域内跨乡镇挖一条小河沟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曾经参观过“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人们说,我们到红旗渠工程实地参观,心中总是赞叹不已,让雄伟的红旗渠震撼得泪流满面,可就是说不清楚是被一种什么力量所感染。习总书记视察“红旗渠”的精辟论述,让人豁然明白,原来在林县“红旗渠”岸边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正是被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敢说此生只要一提起“红旗渠”,习总书记提出的林县人那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战斗场景和伟大精神就一定能从心头升起!

  没有去过林县早想前往一睹红旗渠工程雄姿的人们,对习总书记提出的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要来看看!“红旗渠”是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伟大工程。更让人们对这一人间奇迹敬佩不已,于是迫不急待地想早日前往林州“红旗渠”一睹为快。

  长期致力于“红旗渠精神”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们,得知了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的重要讲话,无不如梦方觉,如获至宝。由衷地感到总书记高瞻远瞩,点石成金。

  总书记的讲话从根本上真正统一了社会各界在思想理论层面对“红旗渠”的认识:

  第一、总书记给“红旗渠”这个典型类型予以了明确定位。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十年奋战,到1969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红旗得到了大力宣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从此“红旗渠”这个典型走向了世界。由于“红旗渠”的世界知名度,林县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县。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对“红旗渠”的宣传长期处于一种适用主义的阶段。有认为“红旗渠”是行业典型,是水利战线的一面旗帜;有认为是县委书记的典型,“红旗渠”是当年主持工作的县委书记,坚持“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杰作。于是有人把“红旗渠精神”同“县委老书记精神”划等号;也有认为是一个县级领导班子的典型,说“红旗渠”反映了当年林县县委、县政府这个领导集体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政绩。所有这些,一直成为林县人民和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

  习总书记讲:“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红旗渠”这个典型是林县人共同创造的,是一个群体典型!并特别指出林县人这个群体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永载史册。

  第二、点明了“红旗渠”这个典型在精神层面,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反复领会总书记的讲话,可以清晰感受到,领袖对“红旗渠”赋予三个层面的精神内涵: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根本保证);二是“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良好品格);三是“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确实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根本保证。

  林县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被干旱缺水煎熬了几千年。除了在本县境内乡村“户自为战,村自为战”,小打小闹找水泉,挖池塘,打旱井,修水渠之外,没有任何大行动、大建树。几千年林县山河依旧,百姓生活仍然苦不堪言。自从林县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才开始提上了改善林县人民生活的议事日程。

  讲党的坚强领导,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修“红旗渠”这个大手笔,从酝酿到设计规划,从动工到完善配套,均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得到了河南、山西两个省委的大力支持。党的各级组织出面协调了大量的关系和矛盾,在人才、经费、物资多方面给予了宝贵的支援。

  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和良好信誉,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林县是革命老区。1944年军民合力将日本侵略者赶走后,林县即宣告解放。从此作为革命根据地,先期开展了土地改革,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了大生产,发起了扫盲运动,源源不断地给前线运送粮食,补充兵员,较早系统地接受了党的教育,思想觉悟有较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红旗渠”动工修建,便具备了势不可挡的汹涌之势。

  2、“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确实是当年林县人身上普遍具有的良好品格。

  林县当年修“红旗渠”的时候,派谁或不派谁上工地是村、社(人民公社)决定的。修渠工地的任务繁重、艰苦危险程度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不时有工伤人员或牺牲同志被转运回家,村民们有目共睹。即便是这样,凡是被选定的人没有谁找理由,讲价钱,逃避出工。在修渠工地上,任务再重,干活再累,地段再险,没有人挑三拣四,偷懒耍滑说怪话。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各村、社总是提前完成,从没有人拖延迟误,消极怠工,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红旗渠”修渠十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但林县人民敢于把困难踩在脚下,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去向困难挑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艰苦拼搏,最终修成了这条“人间天河”——红旗渠,引来了滾滾漳河水,终于圆了世代林县人的“盼水梦”。

  只到现在,林州人仍然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甘人后 勇往直前的良好品格。

  3、“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确实是当年林县人锲而不舍发杨老祖宗传下的这些优良传统才建成了“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

  林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打拼是出了名的。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孙占元;最美奋斗者个人、福建东山县原书记谷文昌;时代楷模、航天员刘洋都是林县人。红旗渠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之所以能在河南林县诞生,决不是偶然或巧合。它的孕育受到漫长自然环境的磨难,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该区域人群在长期约定俗成的社交规则熏陶下形成的“饿死不要饭,累死不服输,亏死不失信,宁死不撒谎”的风尚和性格,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林县人的骨子里。

  “红旗渠”动工第一天,全县就有近四万民工开赴红旗渠工地。民工自备工具、自携被褥、自带口粮,白天挖山凿石,挥汗如雨,晚上天当房地当床,自己选择太行山崖洞、石庵、背风处歇息。工程动工之初正遇全国性自然灾害,民工们一天仅有8两粮食裹腹,大量靠野菜树叶填饱肚子。即使这样他们仍风雨无阻,修渠不止。有不少年轻姑娘,一手扶一根钢钎,保证4个壮小伙子同时轮锤挥打。12磅大锤砸下会让钢钎产生强烈的震动,姑娘们的手再没有了细皮嫩肉,手掌、虎口的皮肤全被震裂,但没人叫一声疼,用布条包裹一下继续扶钎。在隧道施工中,爆破作业后硝烟不散,炮声刚过民工们就迫不急待冲进洞内,脱下上衣奋力扇动,驱散硝烟,呛倒了缓过劲来又立即投入到施工中。修建渠首拦河大坝时,由于漳河水奔涌湍急,坝堤久久没法合垅,上百名民工手拉手扑到河中央,以数道人墙减缓河水的流速,使汹猛的漳河折服,渠首坝终得合笼。负责爆破作业的民工和在悬崖绝壁上高空除险的队员们,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自己时刻和死神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红旗渠”修建十年,为修渠壮烈牺牲的干部、民工达81人”。

  林县人为了改善家乡恶劣的生存环境,实现美好的生活向往,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人间奇迹,雄辩地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第三、习总书记给“红旗渠”这个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典型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掌门人,国家和人民的领袖,习总书记时刻不忘肩上的使命任务,敏锐的发现林县“红旗渠”这个有志气、有骨气、不信邪、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敢拼、敢赢的真实典型,及时指出:“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不失时机号召“大家都要来看看”!并且鲜明的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精神永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走过了70多年的路程。70多年来,无论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比还是在世界范围横向比较,确实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惊世之变。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公开把我国作为对手。他们收买世界个别无赖之徒和国内一些数典忘祖的卑鄙小人,或散布流言蜚语,或制造各种麻烦,给我国社会思想战线造成混乱,千方百计阻止我国的发展。而我们国内正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十年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党内存在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存在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经过党和人民一道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人或是非不分,轻信流言;或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常常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更有甚者,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样的精神壮态与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格格不入。

  习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号召国人“都要到红旗渠来看一看”。领袖相信红旗渠可以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今天,物质生活虽然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习总书记的讲话风格同样让人十分佩服。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的重要指示,简短数语,回答了许多重要问题。让国人明白了:学习红旗渠精神要深刻领会干事创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干事创业就要像“林县人”那样具有“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成功的事业都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像林县人修“红旗渠”那样,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秀传统,“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林县人修红旗渠时展现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族传统,勇敢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能够成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就一定能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