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大视野

罗蔼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作者:罗蔼轩

 

自然生态是安放人类生命的家园、维系人类发展的根基、激扬人类文明的源泉,关系着人们吃的每一口食物、喝的每一口水、呼吸的每一口空气、走的每一步路。

长河汤汤,炬火盎盎,对自然的尊重热爱,对生态的珍惜保护,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基因“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承载着中华民族永续传承“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希望。

一、儒家,以“天人合一”陈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

儒家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天地自然化生并养育万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该同自然规律相协调,在提升人类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致一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宇宙万物是人类的伙伴与朋友,人类应善待万物并与之和睦相处。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富塁、鱼鳖、鳅鱈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人不能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味追求征服自然,而要“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并尊重和遵循的自然规律发展生产,让大家“有余食”“有余用”。

“以时禁发、取之有度”,“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对自然万物合理的养护和运用,方能使其生长茂盛、繁衍不息,进而满足人们持续生存繁衍的物质需求。

二、道家,以“道法自然”表述人对自然朴实无华的珍爱

道家言,“天人同源”、“物我为一”,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存在,不是没有联系,而是通过“道”形成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人类活动要与道相统一,与天地万物相协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胡乱作为”,而是要“不为”一己私欲私利,立足全局万世,顺应自然规律的进行办理和治理。

要“知止不殆”,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过度开发索取,而应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自然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释家,以“众生平等”倾诉人对自然慈悲心行的保护

释家以“缘起论”为其自然生态观之基,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因缘和合的聚合体,万事万物存在与发展皆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可谓“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存在的价值。

“众生平等”,众生的“自性、佛性”平等无差别,应慈悲为怀,与它们和谐相处。

基于这些认识,关爱自然、清净国土(释家的理想生态国:和谐美好的人间净土国)、善待生命、利乐有情是释家的使命,也是责任。

四、法家,以“正形摄德”诠释人和自然各得其宜的和谐

法家说,“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天地有适合万物生长之宜,对万物无任何偏私,而一视同仁。人以天仁地义作为修养方法,提升德行,则可洞察万物,不让外物祸乱感官心神,而自如处理好自己欲望同自然万物的关系。“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让人的欲望能符合道德的规范,让自然万物能够按照自己的生长周期繁衍生息。

“修火宪,敬山泽、林蔽、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用立法和严格执法的办法来保护自然资源,如制定防火的法令、规定砍伐山林的时间,不能滥伐林木以致开采过度等。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使万物得到自己应有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富裕。“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如圣人般遵循万物的一切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最终实现“事无不事”、“功无不功”,则事物无不按照自身的规律而发展,本来的功效无不按照原有的规律而发挥作用。

五、墨家,以“兼爱节用”书写人对自然敬重珍惜的情怀

墨家具有崇“天志”,顺“天意”的天人观,提倡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墨家说,“天志”表现了天的命令、要求,它要求人们必须按天意行事,上同于天,受制于天,不能为所欲为,否则,必将受天之罚。天是尊贵的,又是聪慧的,要尊天敬天,“尊道得民,本察仁义之本,天地之意不可不慎也”。崇“天志”,顺“天意”的目的就是保持天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有序。

墨家“兼爱”的对象不分等级,不分亲疏,人与人之间可以兼相爱,人与自然亦应是平等互报。墨家提倡爱护身边的树木、水源,感恩上天自然的恩泽,在从自然中索取资源来维持生存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生态责任,实现生态期望与生态责任二者的平衡。

墨家“节用”的原则是“足用则止”,人类生存发展有赖于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维持,如果人类不加节制的无度索取自然资源,必将导致资源枯竭殆尽,人类文明也将不复存在。所以需要节约自然资源,杜绝浪费,在注重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自然环境开发的合理度。

墨家“兼爱节用”的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体现了其渴望人与自然生态互利共赢、和谐长存的美好愿景。

六、医家,以“天人相应”表达人与自然和调阴阳的相参

本质上,中医就是优质的生态医学,其“天人相应”的生态理念可以很好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养生。“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于自然。自然万物是人类产生的重要条件,天地之气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须建立在与自然界的规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亦不能脱离自然环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体运行规律与宇宙四季运行规律相统一。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及其“生”、“长”、“收”、“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和于阴阳,调于四时”,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养生,根据时序的变更、自然节令的运行,进行相应的四季自然养生。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也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应保养体内阳气,不使宣泄太过,否则会使阳气虚损而腹泻腹痛诸证丛生;秋冬之季,自然界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故秋冬养阴而不伤精,以顺应来春生气的宣发。

“治未病”思想亦是“天人相应”理念的一种体现。“上工救其萌芽,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中医会在阴阳失衡的病态到来之前或早期阶段,进行干预和调整,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仅如此,“治未病”还贯穿于疾病从萌芽到发生及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与天地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在主动地适应自然、遵循自然界变化规律进行养生的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地改造环境,来使机体小生态系统与大生态系统相和谐,以形成生命系统良好的“天人相应”生态平衡、和谐统一的健康状态。

 

登高远眺,回首思新,看壮丽山河如诗如画,感祖先关爱后嗣生息,悟世代相传经典箴言,我们的心怀之中,怎能不有所触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哺育护佑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散发着璀璨的时代光芒,以磐石之固的质地奠基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以拨云睹日的开垦启示着人们构建个体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美好生态空间,并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良药”参考和“保健”借鉴。

我们不能忘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我们不能失却对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弘扬,让我们悉心保护那些生命中的青山和绿水、碧空和明天。

罗蔼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